国际学校学习物理化学吗,国际学校物理学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际学校学习物理化学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国际学校学习物理化学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学医需要学物理和化学吗?
- 英语是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学、生物等却是选考科目。这合理吗?
- 大学物理是不是很难学啊?中国大学学物理的人多吗?那学化学,或生物的人多吗?
-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发展?
- 明天考试,历史物理化学都不会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求解?
学医需要学物理和化学吗?
物理吧还行,不过化学是一定要学好的,医学的基础学科就是生物化学,生化可比有机,无机化学难多了,你学好了中学的有机,无机化学就是给学好生化打好了基础。我不是学医的,不过生物和医学关系紧密,道理是一样的,医生肯定要先学致病机制,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生化反映,而生理病因就是这样反应网络的一环出现问题导致的。
英语是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学、生物等却是选考科目。这合理吗?
你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个话题。之所以你提这个话题,估计你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英语学习出现偏科。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英语是语言的最大平台。你再不喜欢,它也统治着最多最好的信息***,你想有更大作为,掌握英语,是必然的选择。
从国家层面来说,英语作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不管是国家之间的人才交流,还是科研工作研究的发展,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开设英语课程是必要的,不过,现在高考改革了,可以选择其他语种来作为高考科目。
从个人层面来说,虽然你现在感觉不到英语的用处,如果你想在大学继续深造,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因为,高深的学术研究往往需要参阅外文资料,其次,需要和外国学术人才交流时,也需要用英语交流,所以,英语作为必修是必要的。
而你提到到物理、生物等科目可以选考,国家制定这个政策主要是从学生发展、爱好、能力等方面考量,让学生朋友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发展、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科目。
总之,国家设置的课程都是有科学论证的,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为我国今后的建设事业提供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您的阅读! class="QIHEIHQ3075d29fc781e9a7 link-at" data-uid="24317391***920860" href="***s://***.wukong***/user/?uid=24317391***920860" target="_blank" 专注教育, 关注生活!🙏🙏🙏
也没有啥合理不合理的,每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人们经常说的“存在即合理”。
中学阶段的三大课语数外属于工具学科,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所以他们一直贯穿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哪怕到了大学,这三个学科也要学习1-2年后才没有它们的课程了。
由于是工具学科,才需要始终不分文理的学习。虽然这对很多学生都很不公平,尤其对于男生更明显,毕竟整体上男生还是喜欢理科的更多一些。
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现工作后的生活真正用到英语的实在太少了,同时英语的学习也给了很多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多人都觉得需要降低英语的学习强度成为选修科目。
随着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科技都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相关的科目,由此而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等理科的重要性。由此人们也越来越觉得理科的学习强度应该继续加重,成为像语数外一样的必修科目才行。
但是物理化学它们不像数学一样属于工具学科,它们属于专业学科,有更深入和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中学阶段的理科基础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经常会被人吐糟,比如“我吃个苹果还要研究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到地面而不是飘到天空中吗?”“我买个东西只需要会算钱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学函数这些完全听不懂的东西?”
这些吐槽就跟“生活中用不到英语”的吐槽是一样的。
英语作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它就要起到基础工具的作用,因此会一直学习。它的工具性体现在大学以后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学科。我们都知道理科很重要,但是理科最基础前沿的研究发现全部都是用英语发表的,你要阅读要引用要写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上发表,你就要能够阅读英文理解英文书写英文,这就是英语的工具性。
过去,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就这样,英语在世界上就通用了,这就相当于普通话在中国。随着世界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随着英、美的逐渐衰落,随着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开始,汉语的崛起已经是必然的了。
语数英,一直是三门大科目,从小数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
在上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根本离不开英语。
为什么呢?当你读研究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要读好多文献,不仅仅是中文文献,有好多是英文文献,你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候,你要写论文,要写中文和英文版。
不论怎么讲,目前英语是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交流语言。
当我们看到那些大佬级别的人,英语发言时,你会觉得真的厉害。比如:抗疫期间的钟南山、张文宏,英语都非常的厉害,交流毫无障碍。
我曾经也很反感英语,如果没有英语考试的话,自己高考就是因为英语成绩拉不少分。特别希望英语被取缔。这样去掉了自己的弱势学科。
如果不学英语的,搞研究的人,看不懂英文文献,跟外国人没法交流,当你是一个小罗罗的时候,没有人给你做翻译
大学物理是不是很难学啊?中国大学学物理的人多吗?那学化学,或生物的人多吗?
理工科应该都会学《大学物理》这门课吧,猜的,因为我没学过😜。不过,本人物理专业毕业,记得以前物理专业课程有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计算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时间简史、x射线学、近代物理等等…只能这么总结一下,宏观物理很容易,微观物理较难,不容易理解。毕竟,理解相对论的人,世界上就那么几个,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学会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发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科学的成就,而且有的方面成就很高。但是,到了近代却被西方拉开了距离。那么,原因何在呢?
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古代长期的自然经济模式已经固化,很难提供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土壤。
中国古代长期重农轻商,整个国家的经济完全以农业为中心。由于传统农业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让人们感觉没有什么改进的必要了。同时,又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所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没有需求,很少有人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而欧洲在近代由于地理***现造成了空前的繁荣,很多国家的工商业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这一切都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要求。因此,欧洲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近代欧洲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实际原本都是神学家,他们研究科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寻找神,证明神的存在。有句话叫做“科学是神学的婢女”,实际的意思就是最初研究科学的那些人,其实都是为了寻找上帝而在努力,科学研究成果不过是他们的副产品。
像伽利略、哥白尼,甚至包括牛顿在内。他们苦心孤诣地钻研科学,其实都是为了寻找上帝的存在,为了证明宇宙万物都是上帝设计好的。
而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这个宗教的大背景,所以没有人去尝试这方面的努力。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束缚,导致知识分子将很大的精力都放在科举考试上面,所以主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就更少了。
我想,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才造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古代,要看古到什么时候,如果是指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科学发展比如数学,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科学技术绝不比西方差。只是到了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科技的发展要求理论支持,西方有关数、理、化理论方面的人才辈出,各种发现,发明,***说,不断出现。对发现的推广;发明的应用与完善;***说的证实与证伪,极大地推动了数理化分门别类,系统化的发展。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的禁锢下,对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从而日益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终于把昔日的***打成了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这个历史直到1949年才开始扭转。真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是1953年在板门店的[_a***_]战争停战签字。
题主孤陋寡闻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领先于世界的,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的名称划分来自欧洲,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并没有这么精细的专业分类,举几个知名度高的例子:
祖冲之(429-500)把圆周率最早算到了小数点之后的7位数,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个成就的记录一不小心保持了1000年之久。
墨子(公元前476-公元前390),生卒年有争议,春秋战国交替时的思想家,科学家,先秦诸子百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最早实验并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法国人达尔盖于1839年制成了最早的照相机,照相机离不开“小孔成像”的原理
至于化学,咱们中国“四***明”的火药和造纸术的改进就离不开化学,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硫磺和硝的混合比例。东汉皇宫里的大宦官蔡伦(?-121)用树皮破布麻头渔网等原材料造出了纸,成本低易于制造,纸逐渐取代笨重的竹简逐渐普及天下。
明天考试,历史物理化学都不会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求解?
怎么办?明天就考试了,现在做任何事都无济于事了,那就放下心来,好好睡觉,养足精神,物理考前背几个公式定理什么的,化学被几个方程式,历史看看基础的时间表什么的,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考试。考完之后心里要有数,自己差多少,哪里差,抓紧时间学习,争取下一次考试不会让自己这么慌张。另外祝你学业有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际学校学习物理化学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际学校学习物理化学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bnw.com/post/9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