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学习的图片,国际交流内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际交流学习的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际交流学习的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学文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的仁政天下呢?
“丁小的时空”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问题提到的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三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不行,百姓千方百计不犯法,却不知道犯法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治理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知道廉耻,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段话讲德与法的关系,重点是强调德治的重要性。所以,更准确地说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要“为政以德”。
1.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从“德”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义。
甲骨文的“德”,左边是“彳”,表示小腿,小步走之义,意思是行动要谨慎;右边是一只眼睛上一条直线,目光直射之义。“德”的意思就是看得直,走得正。
金文“德”,在“目”多了“一颗心”,“德”不但要目正、行正,还要心正,“德”的标准更高。
- 巜道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用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同时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建设是必要的,但却忽略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用道德教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齐感化他们,人民不但懂得廉洁是非,而且从心里归服。虽然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拥护,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大大提升。若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起到效果,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以强制的行***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老百姓顺从,***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人们,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人民,感化人民,辅之必要的刑罚来治国理政,其结果自然是老百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不该做的做了不仅是耻辱,而且受到处罚也是应该的。
孔子说:“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
夫子说的德,德从自心深处牢厕所固之,那么以德治理管理,处理一切国家企事业等等事务关系,就离不开德礼之基础。以仁德礼义为本来处理一切,把博大的仁爱之心注照于人世间,就能一步一步的感化自己身边所有的人,远离羞耻之行为,人们知耻了,就能主动格除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切恶的诞生,均来自于人们的心不知耻,故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己若不知耻,如何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呢?自己都不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行好自己的行,养好自己的心,存好自己的德,如何能所好的德行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乃至其他周界?大家向一个方向前进,克己复礼,天下焉能不太平?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为政》的词语。原文是: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孔子说:原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政令指导人民,用刑罚规范百姓,国人被动地出于惧怕触犯禁令、遭受刑罚而行为,禁令、刑罚之外便肆无忌惮不知廉耻;用道德来感化人民,用礼法来约束百姓,国人才会因为在心底知道廉耻而自觉地行为并发自内心地反省改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是仁政天下,道德礼法共用使人们自觉的发自内心地弃恶从善。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教育观对当代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孔子是百姓教育平民教育的开创者。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刻影响后人。犹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甚。
教育的主要责任传授知识,增长才干。文章、文化都是教育的内容,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说话交往才能彰显文彩。因而博学主要老师传授和个人苦读书、多读书。
孔子一生的目的和动力都是为“礼",倡导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周礼是天下最好的,他要复的礼即周礼。
礼有丰富的内涵,礼仪礼貌、行为规范、道德信条、社会秩序等。约之于礼,強调的是***和教化的对象都要知礼、懂礼丶守礼。就是守规矩,讲道德,讲秩序。
教育学生既要开知,又要讲礼,做好人,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教育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有理想,有道德,守法纪,做好人。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任何时代都适用。无论于己、于家,还是于社会、于国家,都需要真才实学,因此,人们要利用学习的黄金时代,在校潜心攻读,博览群书。校方要努力为莘莘学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教授他们最多的知识。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光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懂得礼貌、有修养、讲文明。因此,孔子提出“约之以礼”。约就是约束、规矩。礼就是礼仪,扩展到德性。这句话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思考和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习也会有害吗?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如果告诉你许某馨的光辉事迹,你也许会倒吸一口冷气!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专门论述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也夫!”
不要说现在,浩如烟海的书籍让人无从选择。就是孔子时代,书不是那么多,如果不知到自己需要什么书,而是盲目的看,到最后就会书读的越多越迷茫。
所以孔子说,学东西是要广博,什么书都要看,都要学。但学这些要有个前提,就是不要超出法律的要求范围,这样基本上就没有害了!
所以读书之前也要有规则,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能做。心中有了准则和分辨能力,才可以再去博学。
现在我们的教育状态是什么样呢?实话实说,看看学区房价格那么高就明白了。考上名牌大学,想方设法出国留学,是很多人的目标。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夸国外好,美国好挣钱工资高。所以大家都本着国外去了。并且就像许某馨讲的,她的成功是靠她父母的钱和人脉。
这样的书读到最后就是孔子所讲的,已经走到“离经叛道”的道路上去了。心中不再有国家人民,而是走到自私自利,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做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没有父母的细心引导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
至于为什么许某馨敢这么做。这个要看结果。结果就是许某馨做了,还毫发无伤。这个结果确实令人气馁!
只能说大部分父母没有这种人脉和钱。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在规矩的指引下学习。不要走到离经叛道的道路上,虽然有时候人事有点不足,但还有老天爷在那。最终还是要受到惩罚。
《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这是孔子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阐述。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博学于文”,并且“约之以礼”,才不会离经叛道,最终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里的“文”,是指孔子当时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进入现代社会,“文”的概念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古代文化典籍,举凡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切知识和理论都应当纳入“文”的范畴。“礼”也不仅指周礼和磕头敬礼之类的繁文缛节,泛指法律、法规、标准、礼义等一切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规范。
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片面认识,有的校长和老师认为,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读好、用好现行的教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因为考试只涉及教材内容,不考课外知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花费重金装备的图书室、阅览室等硬件设施长时间闲置,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课外重复作业和电子游戏所占居,结果非但没有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厌倦学校生活。这种做法说得轻一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说得重一点是误人子弟,葬送学生的未来。试想,学生手头上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不仅知识量有限,而且许多知识也只是一家之言,怎么能使学生做到“博学于文”呢?如果只读教科书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学校大可不必花费大量财力建设图书馆、阅览室了。
因此,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才培养观,不仅适合于古代教育,也是今天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勤奋好学,使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只有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同时读书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次,学校教育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使学生“博学于文”,只能是完成了教育一半的任务,还要“约之以礼”,引导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明礼守法,做一品德高尚的人。有些老师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其实,成绩好不一定品德好,成绩好的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有的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社会上学问渊博、拥有极高学历却做出不合乎道德、甚至违法之事的人比比皆是,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从小没有养成“约之以礼”的习惯,无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存在,结果“一足失成千古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际交流学习的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际交流学习的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bnw.com/post/5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