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国际音标学习,国际中文音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化国际音标学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化国际音标学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华发发音及含义?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文中指鬓发斑白。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注音法是什么?
拼音,是近代以来才开始通行的汉字注音方法,那么,在没有拼音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汉字的发音呢?
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成熟的注音方法,称为“反切”,或“反语”。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由两个汉字相拼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也就是说,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东,德红切”,即“东”的声母与“德”的声母相同「d」,而其韵母及声调与“红”字相同「ōng」,故“东”的发音为「dōng」;又如:“反,甫晚切”,即“反”字的声母与“甫”字的声母相同「f」,韵母及声调与“晚”字相同「ǎn」,故“反”的发音为「fǎn」。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反切,唐朝以前称为“反”,“反者,覆也”,因避讳而改作“翻”;宋朝开始才称作“切”,“切者,摩也”。因此,反切就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即“反覆切摩”之意。「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李氏音鉴》 「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礼部韵略》
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40个。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口才是什么?如何才能练好口才?
口才就是运用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如何具备良好的口才?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平时的文化积累,应变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断的提高口齿清晰的能力,我感觉拥有良好的口才一定离你不远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化国际音标学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化国际音标学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bnw.com/post/5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