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电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还记得你们大学的校训吗?
回答:记忆犹新。
1.为提高学历层次,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2003年春季,笔者报考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转眼已16个春秋。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在***直接关怀下创办的,现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直属,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3.国家开放大学,现注册在籍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105万人,专科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
4.原中央广播大学校训为:
自强、求知、有为。
该校训是有学校性质决定的。学校没有围墙,以自学为主,以辅导为辅。
其寓意为,通过网络、集中面授等形式,依靠顽强拚搏的精神,自觉地获取知识,去服务社会,创造人生价值。
总之,无论什么性质的学校,校训总像是航标与灯塔,给学生以指引,给学生以目标,给学生以信心,给学生以力量。
本科母校: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内涵:
1.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康健,君子也应该奋发有为,不懈奋斗。兰大将这句用在校训里是为了勉励师生立足西部,艰苦奋斗,建功立业。
2.独树一帜
这个词语出自《孽海花》,意思是独自树立起一面旗帜,闯出一条路子。兰州大学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如何在西北落后地区办学搞科研的路子,是西北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把这个词语放在校训里,也代表了兰大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内涵
前几天和两个广外毕业的朋友去爬白云山,下山后去广外食堂吃饭,路上聊到她们学校的校训,两人想了半天想不起来前半句,就记得后半句——学点东西。
还真是接地气的校训呢。后来百度了一下才发现,原话是学贯东西。
不过学点东西也挺好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回乡,不,应该从初中每年的麦***、秋***开始,参加农业劳动。有老师带队,每村或每个生产队派一名干部指导,一般由妇女主任担任。干的农活大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麦***像拾麦穗,秋***像***摘棉花、割地瓜秧等。
农村的孩子对农活本来就熟悉,因此做起活儿来无需讲解,但要求是必须提的,碰到人性化的老农,还要专门讲安全,并用不太完整的***语录以示重要性,如“你们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很有希望。”
其实孩子最喜欢听故事。若有老农一边讲故事一边领着我们干活,那活儿一定干得快,孩子们谁都不愿落在后头,活干的多,还不觉累。
当年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归来,***对他讲:“你农业这所大学还没毕业。”送到农村接受老模范的教育。我们很羡慕,又很自豪,因为我们的劳动是接受英雄一样的再教育。后来成为一名教师,教育部门仍组织年轻教师成立“麦(秋)收教师突击队”,参加农业生产。我则总是成员之一。那时正是“农业学大寨”的红火期,每年秋季要搞农田基本建设,我们突击队成员像农民一样,驾小车、修沟渠,甚至挥镰收割。故事是没人讲了,各村却无偿供应绿豆水,解渴解暑,煮暴了皮的绿豆还能充饥。
劳动是艰苦的,精神是高昂的,现在想想都劲头十足。对,“农业学大寨”就是校训。如果再问教风是什么,那就是“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
明智勤奋 求实创新就是我们的符号
它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信条
也记录在我们的校歌里面
欢迎大家报考
也祝愿学弟学妹圆梦。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好学校和好专业不能两全时,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依据公布分数和位次,进行选择学校和专业
1、知道自己位次后,就应该开始选学校了,你自己喜欢的省份,查找对应省份学校和你预估的差距,知道找完你预备地区,找完预备地区的和你位次能对应的学校后,开始进行专业的选择。
2、专业的选择还是学校的选择?
这里说一下这个普遍问题,到底选专业还是学校?(分4种情况,1种特殊情况)
1、非常确定自己的爱好,就是喜欢XXX专业,那么优先选专业。
2、不是很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的,要优先选学校,并且是分数能上的最好的学校为先!
3、想出省外的上学,但是将来毕业会回来家乡工作的,优先选专业。(外省不认识的学校不占优势,专业才会有优势)
4、在省内上学,优先选分数能上的最好学校。(因为本省工作省内出名为主)
5、985,211学校不需要考虑,综合自己喜欢的就行。(因为名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滨州高考留学政策咨询热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bnw.com/post/4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