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最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国外留学回到上海工作,请问要办上海户口都需要什么?
这个只是说开始申请的时候,你的合同必须还要有不少于六个月比如说你签了3年的合同,那么就是要在签合同之日起2年半之内申请注意,这个只是开始申请时间,之后大概需要3到9个月的办理流程,这个就不重要了,但是最好保证期间不要换公司,因为几个关键流程是需要本公司人事带着相关资质和公章陪你一起去人才市场的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留学生申请上海户口有个硬性规定,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必须在上海,并且期间的交金社保记录不能断。回国后短时间内没找到工作没问题的之前碰到一个人,先在杭州干了一个月,然后找到上海工作了,于是在上海申请落户,这种就不行的
海归落户上海条件?
海归落户上海的条件包括:
1. 申请人应为回国后首次来沪就业并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
2. 申请人与上海相关用人单位依法签订的劳动或聘用合同期限在上海紧缺急需专业目录规定的持《上海市居住证》年限的剩余时间内,每年不少于6个月。
3. 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低于上一年度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
4. 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4款条件的,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跨两个区以上就业,应提供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调动审批表或毕业生分配报到证等有关证明材料。
7. 无刑事犯罪记录等不宜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的情形。
一、上海海归人才落户政策
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2.在国内“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中央直属及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毕业生参照“211”高校毕业生执行),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或在国内非“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或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
3.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
4.在国内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赴国(境)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满1年以上。
同时,符合上述四项条件的人员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应低于上一年度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应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
上海落户都是中国留学生还是有外国留学生?
上海落户首先的条件必须是中国籍学生才可以,哪怕是在国外读的大学之后,回国就业的学生也是必须是中国籍才可以,如果说是外国留学生的话,毕业之后,哪怕是在上海读书,也是不能落户上海的落户,意味着加入了中国国籍,现在中国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
上海2015年留学生落户条件?
1、学历学位应符合下列学历要求之一:
① 在国(境)外高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累计在外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如为中外合作办学、联
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累计在外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② 在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高校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或在国内非“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或在国(境)外高校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③ 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④ 在国内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赴国(境)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做访问学者等满1年;
⑤ 其他不符合第②、③项条件,但在国(境)外高校学习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
2、留学人员应在回国后2年内来本市并持续在本市工作,与本市相关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或聘用合同、按规定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个人所得税(特殊情况除外);
3、满足上海市关于留学人员社保缴费的规定;
4、留学回国人员应为单位紧缺急需并发挥重要作用、需长期使用的人才,与单位依法签订劳动或聘用合同,合同有效期在2年及以上,且自网上受理之日起有效期在3个月及以上(如合同约定有试用期的,需完成试用期后方可申报);派遣人员原则上不属于申办范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入户境外留学政策解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bnw.com/post/39718.html